图为用中水给校园的草坪喷灌。北京交通大学/供图
编者按
2017年6月11~17日,是第27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推广绿色消费,今年全国节能周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 “新闻媒体走进节能企业”是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总结凝练节能典型模式,推广典型做法。该项活动所采访的节能企业,分布于全国各地,分属于不同行业。作为此次系列活动的重要策划者和具体执行机构《中国经济导报》深入典型企业,积极捕捉这些企业各有特点和亮点,及其将节能提高能效作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重要抓手,所做出的各自的努力和成效。 本期特别报道,我们将在该活动期间采写的系列报道分别刊发,供各方参考。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炒菜机器人”“会发电电梯”太阳能发电墙,雨水花园,地下水管智能探漏……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北京交通大学,不停刷新的节能减排案例吸引着大众的目光。 “每周都要接待一两拨前来参观的人员。这一两年,共接待400多家学校、共几千人前来参观。”北京交通大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郝志如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智慧节能有先天优势
在北京交通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楼食堂的一层,鱼香肉丝、酸辣白菜等菜肴冒着香气。与传统的食堂不同,这里的菜是“炒菜机器人”炒出来的。机器人长着一个大圆筒“肚子”,食材被它“吃”进肚子,360度翻转烹炒,炒菜完毕后,只需轻轻翻一个“跟头”,炒好的菜就出锅了。 据介绍,这两台机器人一次能炒16斤菜。机器人旁边有一个装有开关、小电子屏的柜子,储存了99道菜的炒菜程序。 据初步统计,与普通灶台相比,机器人“大厨”可节省水和燃气一半左右,油烟排放量减少八成以上。不仅如此,北京交通大学还将所有食堂的灶具都更换成节能灶具。小锅、大锅和蒸灶的节能效率分别在50%、22%和28%。改造后年节气20万立方米。 电梯运行需要耗电,但在北京交通大学,分布于各教学楼的100部电梯却能在运行的同时发电。学校引入了电梯“能量反馈系统”,即电梯运行时将势能转变为电能,为电梯的电机运行进行供电,每年“发电量”约60万千瓦时。在教室,他们还根据自习学生的人数自动控制空调开关,避免空调无效使用。 在北京交通大学,不论是社会上最流行的节能新技术,还是在校师生研究的成果,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材料广泛运用在方圆1100亩的校园内。在校园的雨水花园,本校教授研发的新型过滤材料铺设在广场的草坪下面,收集过滤后的干净雨水又抽出来浇灌上面的草坪。 “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背景下,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普遍应用,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加大科技力量在后勤的投入力度,让‘汗水’成分少一些,让‘智慧’成分多一些,最终建成‘智慧后勤’新模式。”郝志如说。 在校园内,已经建设全面感知、智能协同的后勤综合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建成9个智能管理系统,并初步实现了系统互联。9个系统分别是能源监管平台,实现对校内能源消耗、实时状况的监管、控制功能;地下三维管网信息系统,实现地上地下设施设备分布可视、数据可查,为基础建设、事故排查提供依据;水电无人值守系统,实现对校内水电设施设备的实时监控;智能教室和智能图书馆系统,实现照明、空调的智能控制,人流的自动统计;平安校园,实现对学校进行全覆盖的实时监控;信息机房及弱电间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对信息机房及弱电间温湿度、水浸、烟感、门窗信息、电源电压的信息采集,起到监控、报警功能;地下管网智能探漏系统,实现对全校上下水管网实时监测,发现疑似漏点自动报警;知行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全校师生的沟通交流。 “这9个系统会提供海量数据,进一步加强对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智能控制体系的建设,不断扩充和整合系统功能。”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助理郑广天谈道。
“承包”等节能管理手段全用上
90多岁的吴国璜老师还经常到交大后勤部门的办公室走走。他是交大节能工作先进典型人物,名字被首批刻在转河码头的北京市节水功德碑上,学校还经常请他举办讲座、和学生们座谈,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 郝志如给记者讲了吴国璜老师的故事。1985年,北京交通大学因用水超标,被市里罚了14万元,吴国璜临危受命。 为了弄清学生冲厕的用水量,他在一座宿舍楼里装了18块水表,没事就往厕所跑;为了弄清管网漏水情况,每天在设备井中爬上爬下,查录水表的读数;为了督促中水处理工程,寒冬半夜脚被冻在结冰的地上……“吴老师传给我们的不仅是节能节水的理念,更是对工作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细致、始终如一的工作态度”,郝志如谈到,也是从那时开始,交大建立起了“管、改、育、研”一整套节能工作方法。 “节能工作,关键在管。”郑广天校长助理介绍,如何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解决“怎么管”的问题,是能源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为此,北京交通大学落实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了“指标分解,定额管理,方便使用,超额付费”的能源使用机制,全面推行能源指标管理。 在实际运行中,实行能源指标两级分解机制。学校依据前三年的用能数据,给各二级单位下达用能指标,并签订能源指标分解协议;各二级单位内部再将指标分解,签订相应的内部能源指标分解协议。这一做法刺激了各单位的节能工作热情。 学校同时对下级单位的节能技改进行政策支持和经费配套,并出台了节约激励政策,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节约谁得奖”,学校投资与基层自筹资金相结合进行节能改造,进一步刺激了各单位的节能改造热情。比如后勤集团就自筹300多万元对供暖系统进行改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进课堂进宿舍,节能教育深入人心
“节约型国家建设,要求大学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人才。交大多措并举,建立起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节能教育网络。”郑广天谈到。 学校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无处不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低碳的生活空间,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节能的理念。“五进五结合”的教育方法,让节能减排“入眼、入耳、入心”。 首先,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节能减排教育进迎新生现场。北京交通大学在新生报到现场设置节能减排宣传区,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讲解并发放宣传资料。新生入学后,学校组织他们参观校内的节水设施并给他们讲解学校的节水措施,使新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学校光荣的节能传统、先进的节能理念和应用广泛的节能技术,从而激发起他们发扬节能传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 其次,节能减排教育进课堂。北京交通大学将节能减排教育视为提高大学生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节能减排教育列入大学生形势教育课,安排专题讲座,并且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学校后勤集团为电气、生物工程、建筑、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学生提供科研和实践环境,成为节能减排课堂的延伸,在校内形成教学研用一体化的新格局。 节能减排教育进宿舍。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学生公寓里营造节能环保的氛围,是引导大学生养成节能习惯的有效途径。将节能教育与公寓文化建设相结合,举办“绿色宿舍”招募和评选活动。同时开展“绿色助学”活动,同学们把废纸和废瓶子积攒起来,然后与有关厂商联系制作成环保铅笔、再生纸等文具,送给贫困小学的学生。 节能减排教育进食堂。学生食堂也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学校努力在食堂营造出节约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施以无言之教,比如在学生餐厅悬挂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等警示语,鼓励学生节约。食堂与学生会共同开展“共建文明食堂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食堂的节水洗菜机、节能灶、炒菜机器人、米饭生产线等节能措施,向学生讲解食堂的管理制度,并与同学开展主题座谈会等。 节能减排教育进网络。后勤集团充分利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宣传途径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后勤集团制作了“水滴宝宝的奇幻旅行”的节水动画片,在学生活动中心电子屏幕上循环播放,并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给学生。在学生食堂的墙壁上,一块大屏幕实时展示着楼内的各类用能数据以及各类节能技术,时时提醒同学们要关心环境、注意节约。
|